BV伟德国际官方网站

导航切换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介绍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理工科 四年制 本科 专业代码080303T)

  1. 专业导师

  祝连庆,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感知工程专业负责人。北京学者,国家级百千万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光电测试技术及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先进光电子器件国家111基地负责人,光纤传感与系统北京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从事智能感知与系统、集成光电子器件等领域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龚岩栋,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8年获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导师:简水生院士),2000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从事光纤传感、智能器件、太赫兹技术等领域教学科研工作,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新加坡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员。主持国家级项目20余项,担任多个知名国际会议技术委员和分会主席,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在拉曼仪器、光纤器件、太赫兹谱分析领域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成果。

  朱疆,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2013在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后担任助理项目科学家。从事生物医学光学成像和精密仪器研究,目标是发展先进医疗仪器。目前开展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相关的方法、技术及应用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内窥成像、血流造影成像以及弹性成像。兼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青年委员和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已发表SCI期刊论文30余篇。

  2. 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和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社会责任感和科学、工程、人文素养,掌握自然科学基础、工程基础以及智能感知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与信息新技术相融合,能够在在智能制造与装备、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相关领域,从事智能感知系统的设计、研发、技术支持、运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实际工作后,将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

  (1)掌握自然科学基础、工程基础以及智能感知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对智能感知系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表达;

  (2)具备工程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跟踪智能制造与装备、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某一产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将传感器技术与人工智能等信息新技术相融合,综合运用现代工具,从事智能感知系统的设计、研发、技术支持、运营管理等工作;

  (3)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法律、安全、伦理、健康、环境和经济等非技术因素影响;

  (4)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5)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具有自主的、终身的学习能力。

  3. 专业特色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是教育部2019年审批新增专业,是为了贯彻国家发展战略,满足高精尖信息产业对高技术人才迫切需求而设置的新专业。2020年,BV伟德国际官方网站、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了全国首批设立该专业的4所高校。

  随着5G移动通讯、大数据、脑科学、边缘计算、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以智能终端和物联网为核心技术的公司不断涌现。智能驾驶、机器人、智能芯片、智慧医疗等领域对智能感知技术、计算机视觉、智能算法和软件开发、智能感知系统应用等方面的人才需求极为旺盛。“智能感知工程”就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传感器技术深度融合,借助于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多源数据融合、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建立感、知、联、控一体化的智能终端。

  BV伟德国际官方网站“智能感知工程”专业依托仪器科学与技术北京市高精尖学科,与清华大学共建。学科拥有光电测试技术及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光电子器件与系统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基地)、光纤传感与系统北京实验室、生物医学检测技术与仪器北京实验室(与清华大学共建)、先进光电子器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与剑桥大学、清华大学共建)、光电测试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与仪器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光电子器件与系统北京市国际合作基地等高水平研究基地及博士后工作站等。专业坚持科教融合,设立“智能感知工程勤信实验班”,为每位同学配备专业导师,具备小班化教学、高端产业领域实习等优越条件。

课内实验与课外实习实践活动

  专业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为核心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专业教师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以及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具有计算机视觉、智能传感、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多学科交叉背景,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占比97%,高级职称占比75%

  4. 主干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有: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导论、传感器及智能检测技术、多源信息融合、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机器学习(双语)、机器视觉(双语)、无线传感网络基础、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及应用等。

  主要实践环节有物理实验、制图专用周、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新生创新实践项目、传感与信号处理实践、视觉感知工程实践、智能感知工程专业综合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5. 毕业前景

  大数据、脑科学、智能芯片、智慧医疗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监控、生物特征识别、工业机器人、无人驾驶等行业的蓬勃兴起,伴随着巨大的智能感知应用型人才需求, 为本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充裕的就业空间,毕业生主要面向智能制造与装备、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国内外高科技公司、大型企事业单位,各类科研院所等,从事研发、制造、软件开发、技术支持、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

  6. 师长寄语


  祝连庆(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负责人)
  未来的世界充满智慧,而智能感知工程专业融合了当今最热门的人工智能、传感、通信、控制等多学科专业知识,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一定会在未来世界大放异彩。智能感知工程是国家新设专业,我们配备了最优秀的师资队伍和最先进的实验条件。我们一切准备就绪,就等你来!


  
   龚岩栋(教授,博士生导师)
  智能感知是利用智能传感器对外界环境信息进行自动收集和数据处理,具有自诊断,自适应和自我学习能力。智能感知工程专业是多个热门学科交叉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未来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和美好的就业前景。


  
   王晓飞(教授,博士,长期从事传感检测技术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为什么阿尔法能赢得围棋人机大战?为什么类人机器人会踢足球?为什么医生可以远程看病?为什么无人驾驶汽车成为研究热点?这一切,全都源于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智能感知工程!让我们与同学们分享多年科研、教学,甚至生活中和专业相关的经验,一起进入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共同学习进步吧!

  
   张帆(副教授,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导师:尤政院士),研究方向为生物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能够为人工智能插上双翼,智能感知工程专业的老师们愿意为你插上理想的羽翼,探索未来无限美好的可能。


  
   孙婷(副教授,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导师:尤政院士),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研究方向为光电视觉检测)
  新的时代,是属于科技的时代,属于智能的时代,属于信息的时代,欢迎大家报考智能感知专业,立足信息科学的源头,发挥自己的优势,扩展学术视野,探究光与电的奥秘,用科技改变世界。

  

   于明鑫(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曾在美国东北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我们人类能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受外界刺激,经过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最终进行决策。同样的,机器通过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从传统的看得见、听得清看的懂、听得明的突破。相信同学们通过智能感知工程专业的系统学习,能够与智能时代同步,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创造更加先进的智能化时代!



  

   何巍(教授,博士,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研究方向为光纤传感技术及系统)

  科技创新成就未来,智能感知改变未来。未来我们人类的生活离不开人工智能,智能感知将成为我们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用我们共同的智慧让智能感知助力我们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