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伟德bv国际体育具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含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精密仪器及机械和生物传感与医学仪器三个二级学科)、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电子信息(方向:智能感知工程)的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与天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及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等联合培养博士生。学科专业在高水平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与平台建设、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国际合作与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本校的特色优势学科,其二级学科“精密仪器及机械”是北京市重点学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2019年入选北京市首批高精尖共建学科,与清华大学共建。学院设有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智能感知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其中,测控技术与仪器是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首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首批北京市属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也是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北京市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专业,2015年和2018年连续两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国家双万计划北京市级一流专业,2016年被教育部认定为新工科专业。智能感知工程专业是2019年我们作为发起单位之一,首批申请并获批的新工科专业(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BV伟德国际官方网站),入选学校“勤信实验班”建设计划,2020年开始招生。学院本科专业参加了“北京市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分别与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展“双培计划”,与美国奥克兰大学联合开展“外培计划”,与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合作开展“实培计划”。“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参加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进入全国排名前20名,“精密仪器及机械”重点学科参加北京市2013年重点学科验收结果为优秀。2021年,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获批成为BV伟德国际官方网站首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是目前北京市属高校唯一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点。2023年学科软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上升至历史最佳第14名,同时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四十年来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200余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40余名,培养本科生近4000名。
学院拥有一支业务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83人,其中教授(正高级)2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5人。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76人。兼职特聘教授13人,其中双聘院士6人。拥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北京学者、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和仪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长城学者、北京市高创人才、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专家人才37人次,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北京市战略科技团队、北京市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等优秀团队。
学科专业始终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在光纤传感与系统、光电与视觉检测、生物传感与医学仪器、集成光电子器件与系统、智能微系统技术五个特色优势方向培养高素质人才。近五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GFJG等项目200余项,到款经费超1.53亿元。参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天琴计划大科学工程和GF科技重大工程,在光纤传感、新材料光电器件、超大尺寸视觉测量、生物医学检测等方面取得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形成了一批国际领先或先进的成果。与航天五院、航天一院、北京赛科希德等20余家单位合作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用于卫星、空间站、空天飞机、高超声速飞行器、潜艇、航母等重大装备监测,成立广州南沙北科光子感知技术研究院,服务GF工业、医疗产业及地方产学研用发展。
学院科研实力突出,近年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 省部级科技奖20项;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5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70余项。拥有“智能感知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电测试技术及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与系统”北京实验室、“生物医学检测技术与仪器”北京实验室(与清华大学共建)、“光电测试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与仪器”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先进光电子器件与系统”北京市国际合作基地等高水平研究基地;拥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先进光电子器件与系统”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地方111计划),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共建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启元国家实验室。拥有一大批国际先进科研设备包括:Component Octoplus三腔互联分子束外延系统、Omicron低温高分辨扫描隧道显微镜、Raith-Pioneer TWO电子束曝光机、CRX-VF低温探针台等,仪器设备总值达1.7亿元,为本学科师生提供国际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科学研究条件。
学科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英国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美国布朗大学、奥克兰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建立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与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美国奥克兰大学签署博士、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在国内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开展协同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聘请院士专家学者为学科把脉,规划学科发展路径,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借力提升学科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
学科主动适应国家和北京市需求,注重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国际视野的培养,坚持研究型高层次人才和应用型高水平人才相结合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本学科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能够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高质量人才。毕业生中70%以上在北京的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就业,为国家、特别是北京市和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