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的萌发
一个老师的言行对我们的影响,或许每个人都深有体会。周哲海说:“至今都还记得教过我的每位老师,其中很多老师对我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印象最深的是读硕士时的导师严瑛白教授,她是一位工作特别认真、生活态度特别积极的人,充满正能量。周哲海记得写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交给她后,她给做了非常认真的修改。拿到修改后的论文满篇都是红色字体,连标点符号都逐个修改;并且老师还逐字逐句地讲解为什么要这样修改,要怎么思考问题,然后如何将自己的思考落在文字上,又要如何严谨规范的表达出来。所以到现在,周哲海修改学生的论文时都会对标点符号进行逐个修改,也要求学生必须关注每个细节,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我现在还记得她给我说的一句话,记得她给我讲解问题时的神态。这是我温暖的回忆。我想成为像严老师那样被学生尊敬、爱戴并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老师。”
在这样理念和愿望的支撑下,入职以来,周哲海在人才培养工作上,尤其是教学工作中力求认真负责,精益求精,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指导好每一项毕业设计、做好每一个教改课题、写好每一份申报文本。“十几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教学和科研一样是需要系统研究的,需要不断突破和创新的。因为教学本身涉及的人和环境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每年的学生都不同,社会的产业在变革,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也在变化,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要用不断创新的教学体系去教育我们的学生。”周哲海说。每一年的课程尽管名字不变,但是内容都是更新的,他都会把PPT重新做一遍,教学计划都要重新整理一遍,作业都要重新设计,要努力把最新的一些技术发展和科研成果带到课堂里,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社会变化;每一年的毕业设计、大创项目等都是新的内容,他都要想办法和最新的产业需求对应起来,让这些项目做起来有趣、做完了有收获。
正因为这样的努力,过去14年的时间里,周哲海参与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两个专业的建设工作,起草了光电专业第一份培养方案和部分课程教学大纲,参与了10多项实验室建设项目等;前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课程近20门,担任学院光学类课程群负责人;前后主持完成省部级、校级教改项目和课程建设项目8项,参与各类各级别教改项目20多项,发表教改论文20多篇;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BV伟德国际官方网站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其中主持完成1项;参编教材1本、译著教材2本。2007在学校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得理工组三等奖,在2008年的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更进一步,获得理工组第一名。2017年获得BV伟德国际官方网站优秀主讲教师。
教学与科研的天平该向哪边倾斜?
其中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周哲海也同样面临着教学科研的矛盾。由于投入了非常繁忙的教学工作,专业建设、课堂教学、实验室建设等工作花掉了大量的时间,他发现自己没有多少时间去做科研了。从2004年入职到2007年的三年内,周哲海没有发表一篇学术论文!“而且也基本不看学术论文了,科研从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完全消失了,我根本不知道现在大家都在研究什么。但是就在那时我发现我的教学工作面临了很大的瓶颈,我的课堂教学没有新的东西了,因为我之前掌握的新东西都已经用完了;学生问到的很多问题我已经没办法回答了,我没办法告诉学生应该去关注哪些最新的技术和方法了。”周哲海说。指导的毕业设计、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等项目新意不再,很多的仪器设备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周哲海感到了恐慌,他意识到必须要改变,需要做学术研究,需要去了解专业最新的发展趋势,需要了解最新的技术和方法,需要新的创新思路。在2007年9月,周哲海痛定思痛,通过重新努力回到清华大学攻读在职博士学位,开始承担一项973国家重大研究课题,对亚波长光学器件的基础理论、设计和制作开始了系统的研究。“从开始恢复学术研究的那个时候开始,我真的感觉到我的教学工作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因为我又有了新的想法。”周哲海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过去10年,周哲海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司局级项目4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4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1项,其中授权19项;授权中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5项。“科研成果不仅有力的支撑了我的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而且让我在职称晋升、服务社会等方面也受益良多。”因为科研成果的支撑,周哲海先后在2012年和2016年两次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正教授。2011年入选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入选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17年入选BV伟德国际官方网站首批勤信学者支持计划。
周哲海现在都还记得2009年在职读博士的寒假,整天忙着做实验、分析数据,除夕是在实验室度过的,走出实验室已经很晚,走在清华大学南北干道上,听到鞭炮的声音,看着远处的烟花,想着远方思念的亲人,忍不住热泪盈眶、泪流满面。“或许正是因为有了在职读博士三年特别艰辛的工作经历,让我后来做什么都觉得特轻松,再也不惧任何挑战。现在的我,还会花很多的时间去做科研,读科研文献、编写程序、设计实验方案、带着学生做实验、分析实验数据,一直到最后写学术论文。最近两年,我也开始慢慢关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周哲海说。
十年探索收获再出发
“做了10多年的老师,我发现自己的脾气越来越小了,抱怨越来越少了,对学生越来越有耐心了,而且越来越喜欢我们的学生了,愿意发自内心的去帮助他们、关爱他们了。现在想想,其实这样的变化,很多是因为学生给我的正向反馈导致的。”粗略统计一下,周哲海教过的学生差不多有接近2000人了,指导过做毕业设计和研究生课题的接近100人。每年教师节、春节等重要节日,会收到很多学生的“真情告白”,去很多学生所在的城市,只要联系一下,就会得到热情洋溢、无微不至的照顾。他经常会被感动到热泪盈眶。有些学生会从遥远的美国在半夜发消息给,征求对某个事情的意见,诸如此类。每每想到这些,周哲海都会深深的感受到学生的爱。付出得到了认可,这难道不是一个老师最大的幸福吗?
担任副院长后,周哲海需要从一个更大的层面去思考如何关爱学生、服务学生成长。他在学院提出“一个都不能少”的工作要求,秉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工作原则。一方面大力推进学院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升学院的教学质量提升,让学生获得更高质量的教学体验,在知识和能力上有更大的提升。学院要求教师要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关注学生的成长,建立更畅通的渠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建立微信群,随时网上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了解每名学生的需求;建立学业跟踪预警制度,对个别学业或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进行重点关注;定期举行各种层面的师生交流会,解决具体问题。同时,学院还努力争取各种经费,支持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文化生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学院工作的14年,周哲海积极参与了学院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各种人才培养的活动。他说:“从这些参与中,个人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得到了学院所有领导和老师的帮助、支持,获得了很多快速发展提升的机会。所以,作为青年教师,不能只关注自己的事情,要有更大的格局,要多关注集体的发展,考虑自己在集体中能做什么,在集体发展中勇于承担责任,接受挑战,愿意为集体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那份力量,我想只有这样,自己才会有真正的提高,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供稿:伟德bv国际体育 )